对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治理农用地膜污染问题的建议》(第12号)的答复
李冰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治理农用地膜污染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之一,地膜覆盖技术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地膜投入和使用年限不断增加,大量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进行,而且对农业环境安全与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2017年,我市农用地膜覆盖面积约43.5万亩,使用量约为2132吨,并且在逐年增加,农膜回收利用率不足1/3。据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地区农田残膜的回收方式为人工捡拾。农民对收集后的农田残膜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或是就近堆置在路边地头,仅有一小部分地区可以实现收集后卖掉。“从源头上保证农田残膜回收”的目标,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势在必行。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潜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二)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
(三)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集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完,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
(四)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加。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滤增。随着浓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面大关叫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无论覆盖何种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的增加。
二、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我们将建议市政府,构建适宣我市的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废旧地膜属地化管理,逐步健全回收网络。
(一)利用宣传、补贴等手段,鼓励农户、种植大户和专业作社使用0.01mm厚度以上地膜。
(二)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加大残膜回收网点建设及扶持力度
一是对农田残膜回收与再生利用示范区,新建或完善残膜回收网点,每个示范区建设地膜回收网点1处。每处地膜回收网点建原料堆放场200平方米,四周围栏,中设大门。同时,配备称重设备、打包机、运输车、消防设备等1套。
二是加大地膜回收机具补贴力度。加快地膜回收机具的
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机械化回收。对回收网点采取机械回收进行补贴。
三是对回收网点的废旧地膜政府补贴。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坚持等价兑换的原则,按照等价予以收购兑付现金,也可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等价兑换新地膜。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会继续办理,尽可能让您满意。
葫芦岛市生态环境局
2019年5月28日